■ 劉德策
“真正的教育不是填滿容器,而是點燃火炬。”在聊城市實驗中學信息科技教師劉劍的機房墻上,一幅毛筆字遒勁有力。23年來,劉劍把“弘道”二字寫進每一堂課、每一行代碼:他讓沉默少年在3D打印的齒輪聲中找回自信,更讓視障女孩在三維音效的指引下“看見”陽光……
去年秋天,初一(2)班最后一排的單星辰總把臉埋進臂彎。這個癡迷機械制圖的男孩,作業(yè)本背面畫滿精密齒輪,卻在編程課上“零分交卷”。劉劍沒有批評他,而是耐心地引導他。
那個周末,劉劍陪他調試3D打印機。當乳白色齒輪緩緩契合,少年脫口而出:“原來代碼能讓夢想變成現(xiàn)實。”后來,單星辰設計的智能機械臂奪得省賽一等獎,其中機械臂末端柔性抓取裝置,是為患帕金森綜合征的祖父量身定制的。頒獎典禮那天,他把證書輕輕放在祖父床頭,老人顫抖的手掌與機械臂第一次“握手”。劉劍說:“那一刻,我懂了《禮記·學記》‘大道不器’的重量——技術只是載體,尊嚴才是靈魂。”
去年夏天的一個下午,四個學生抱著橘貓“大黃”走進辦公室:“老師,能教我們訓練圖像識別模型嗎?”劉劍當即把《機器學習》課搬到生活現(xiàn)場。237張貓臉照片、3晝夜調試、遷移學習優(yōu)化……系統(tǒng)上線后,“歡迎大黃”的機械音響起,出糧口特意雕刻的金魚紋樣閃著微光。
“橘貓識別率低于其他品種的貓,因為毛發(fā)臟亂影響特征提取。”學生小雨的反思讓劉劍驚喜:“每只貓都該被平等對待。”少年們第一次明白:技術只有扎根人文土壤,才能有生命的溫度。
今年春節(jié),一封來自初三學生王梓軒的郵件讓劉劍淚目:“感謝老師當年沒有沒收我的游戲引擎筆記。”
兩年前,王梓軒還是“網(wǎng)癮少年”,在那本被油漬浸染的筆記本上,劉劍只寫了一句話:“游戲物理引擎與機器學習共享數(shù)學之美。”如今,系統(tǒng)測試視頻中,盲人女孩循著三維音效走向公園長椅,陽光穿過樹葉在她掌心投下光斑。梓軒在郵件里寫道:“當算法成為別人的眼睛時,我終于理解了您說的‘技術倫理’。”
劉劍把郵件轉發(fā)到班級群:“這是比任何競賽一等獎都高的獎杯——技術因向善而偉大。”
劉劍始終堅守“以技術賦能創(chuàng)造力”的教育理念。他開發(fā)的跨學科課程《Python遇見古詩文》《AI與〈廣陵散〉》,讓留守兒童通過VR走進敦煌石窟,讓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語音交互中重拾記憶;他主持的市級名師工作室已培養(yǎng)6位省級優(yōu)質課一等獎獲得者、12位市級教學能手。
夕陽下,少年們正在嘗試用AI復原《廣陵散》斷章,玉蘭香與主板淡淡的焦灼味交織。劉劍合上教案:“孔子馬車揚起的塵土,兩千五百年后飄進我的機房。我們要做的,就是以技術為舟楫,以人文為羅盤,護送每個年輕的靈魂抵達屬于自己的彼岸。”
2025-08-27 09:51:42
2025-08-27 09:51:07
2025-08-27 09:50:16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wǎng)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lián)合主辦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wǎng)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