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本報記者 張承斌
“多虧了聊城的好心人,我們一家才有了盼頭!”10月12日,在聊城久和夜市擺攤兒的郭敬、李煥英夫婦對記者說。
郭敬和李煥英分別來自河南周口、河北大名,四歲的女兒昕昕(化名)患有肢體和智力殘疾,巨額的康復費用讓這個家庭舉步維艱。前不久,聊城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東城街道辦事處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明政了解到這個家庭的不幸遭遇后,為他們拍攝了短視頻,呼吁社會愛心人士給予幫助,引起了聊城各界的高度關注,大家紛紛通過愛心捐款和義購等方式伸出援助之手,以切實行動幫助這個小家庭。

胡鵬飛(右一)與小昕昕互動
不久前,郭敬、李煥英夫婦帶著昕昕,專程將兩面鮮紅的錦旗,分別贈予向他們伸出援手的山東貞元汽車車輪有限公司和聊城市水滴善行志愿者協(xié)會。這一舉動讓一段藏在日常里的溫情故事浮出水面,讓“聊城大愛”的底色,在這份真摯的感恩與善意中愈發(fā)鮮明。
一則短視頻
點燃愛心火種
故事源于李明政的一次偶然發(fā)現(xiàn)。“我平時愛拍一些正能量短視頻,8月底的一天,有粉絲給我留言說久和夜市有一對賣椒麻雞的夫婦挺不容易,他們的孩子患有肢體和智力殘疾,還有先天性心臟病,四歲多了還不能走路,希望我能幫幫他們。”李明政回憶道??吹搅粞院螅蠲髡斕焱砩媳銇淼骄煤鸵故辛私馇闆r。

李明政(左一)在久和夜市與郭敬交談。(受訪者供圖)
在海河路與燕山路路口往東約150米路北,李明政找到了郭敬一家。他們身旁是一輛不大卻干凈整潔的三輪車。“夫妻倆守著熟食攤兒,一邊招待顧客,一邊還要照看孩子。”李明政與他們攀談后得知,夫妻倆來聊城生活已十多年,女兒昕昕因基因突變患有多重殘疾,無法走路、說話,只能靠流食維系生命,每周一至周五需到東昌府區(qū)慢性病醫(yī)院做康復治療。
“康復費每次需要200多元,郭敬靠做熟食撐起全家,起早貪黑很不容易。”心疼之余,李明政在夜市街頭為這個家庭拍攝了一則短視頻,配上簡單的文字說明,轉發(fā)到朋友圈和多個微信群。沒想到,這則“隨手拍”的視頻迅速引發(fā)關注,“很多人私信我想幫助他們,愛心就這么傳遞開了。”
慈善組織先行
企業(yè)愛心接力
了解到郭敬一家的情況后,聊城市水滴善行志愿者協(xié)會迅速行動。“看了視頻后,我們第一時間核實情況,發(fā)現(xiàn)郭敬的熟食手藝扎實,便決定用‘以購代捐’的方式幫他。”聊城市水滴善行志愿者協(xié)會會長黃萬彬說,協(xié)會迅速在志愿者群發(fā)起倡議,大家紛紛“接龍”訂購椒麻雞、啤酒鴨,短短幾天就訂購了200多只。
除了幫銷熟食,協(xié)會還發(fā)起愛心捐款,為郭敬一家籌集了2000元應急款。“我們伸出援手,就是想讓郭敬一家知道,他們不是在孤軍奮戰(zhàn)。”黃萬彬說,后續(xù)會持續(xù)關注昕昕的康復進展,盡力為治療提供費用支持,“能幫一點是一點,聊城的志愿精神就是這樣。”
這份溫暖的傳遞并未停止,聊城的愛心企業(yè)接過接力棒。山東貞元汽車車輪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胡鵬飛在國外出差時,從微信群里看到了郭敬一家的故事。“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們的難處,當即就聯(lián)系同事對接幫扶。”胡鵬飛說,公司從9月起,每周兩次采購郭敬的熟食,每次25只,“既能幫他拓寬銷路,也能讓員工吃到放心的熟食,一舉兩得。”
更讓郭敬夫婦感動的是,貞元公司還考慮到長遠幫扶——“我們正在梳理公司崗位,要是有適合郭敬的,只要他愿意,隨時歡迎來上班。”胡鵬飛坦言,穩(wěn)定的收入才是家庭的“定心丸”,“公司成立以來一直做公益,我自己也是水滴善行志愿者協(xié)會的一員,以后會繼續(xù)和慈善組織聯(lián)動,爭取幫扶更多像郭敬這樣的困境家庭。”
異鄉(xiāng)人收獲善意
大愛照亮前行路
“每天凌晨6點去農(nóng)貿(mào)市場挑食材,下午5點出攤兒到深夜11點,經(jīng)常覺得快熬不下去了。現(xiàn)在有了這么多人的幫助,心里踏實多了。”郭敬擦拭著汗水,眼神卻亮了起來。他做了8年廚師,如今把對生活的希望都傾注到熟食制作中,“一定用好食材和好味道回報大家的心意,不辜負這份信任。”
李煥英則細數(shù)著康復治療的點滴:“昕昕現(xiàn)在偶爾能握握我的手了,雖然進步慢,但每天都在變好。”她還記得第一次收到協(xié)會捐款時的情景:“都是素不相識的人,卻比親人還熱心,聊城就是我們的第二故鄉(xiāng)。”
“他們是外地人,卻在聊城收獲了四面八方的善意。”李明政感慨,這場愛心接力沒有轟轟烈烈的口號,只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從一則短視頻的傳播,到志愿者的“接龍”訂購,再到企業(yè)的長效幫扶,每一環(huán)都透著聊城人的真誠與溫暖。
兩面錦旗是郭敬夫婦最樸素的感謝,更是聊城這座城市的精神注腳。在這里,仁義不是遙遠的傳說,而是陌生人送來的一份訂單、企業(yè)提供的一個崗位、志愿者奔走的身影。這份跨越地域的大愛,照亮了一個困境家庭的前行路,也讓“水城暖”的名片愈發(fā)鮮亮。
記者手記
“大個子書記”的為民初心
初見李明政,是在久和夜市的路燈下。1.88米的他微微彎腰,舉著手機為郭敬的熟食攤兒拍視頻,鏡頭里滿是對這個異鄉(xiāng)困境家庭的關切——這就是街道居民口中的“大個子書記”,一位帶著軍人底色的基層黨員。
2017年從部隊轉業(yè)后,李明政把“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帶到基層。為讓隋莊村雞毛撣子重煥生機,他在廢墟中找回村碑、考證明代貢品歷史,從零學短視頻開直播,幫老藝人隋德生賣出第一批雞毛撣子;還僅用24小時便幫助劉崗村村民賣完12畝地的黏玉米。偶然得知郭敬一家的難處,他隨手拍的短視頻,竟意外引發(fā)了一場志愿者協(xié)會與愛心企業(yè)的接力幫扶。
“群眾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這是他工作筆記扉頁的話。疫情時組織志愿者守卡點,成立見義勇為工作室,在紅色宣講臺上講烈士事跡……戎裝雖卸,但他始終以軍人的擔當解民憂。
幾年來,李明政先后被評為“聊城市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聊城市見義勇為模范”“聊城市好網(wǎng)民”“聊城市青年志愿服務先進個人”。2024年,隋莊村雞毛制品被聊城市委網(wǎng)信辦評為市網(wǎng)絡公益優(yōu)秀項目,李明政被評為“聊城市網(wǎng)絡星推官”。就在前不久,他還被評為“山東省愛國擁軍模范”。
基層工作無壯舉,卻見初心。李明政用8年堅守證明:黨員的初心,就是把“雞毛蒜皮”辦成“暖心實事”;退役軍人的擔當,就是把群眾的期盼,變成腳下的行動。
2025-10-14 10:19:17
2025-10-14 09:02:55
2025-10-13 19:43:36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wǎng)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lián)合主辦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wǎng)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