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穎
近日,河南鄭州中牟一中學的“感恩教育”活動引發(fā)爭議:活動現(xiàn)場播放著煽情的音樂,家長跪地搭“人橋”,學生被蒙住雙眼從家長身上踩過。
學校組織這一活動,初衷或許是讓學生感受“父母的托舉”。然而,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極端手段,背離了教育的初衷,既踐踏了家長的人格尊嚴,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最終淪為一場荒誕的“作秀鬧劇”。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部分,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一環(huán)。但當下諸如“集體給家長洗腳”“跪拜父母”“感恩演講”之類的感恩活動,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真正的感恩從不需要表演,而是內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桃庵圃煲粋€大場面,用煽情音樂和夸張語言渲染現(xiàn)場氣氛,或許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一時的虧欠感,但是用愧疚“馴服”的孩子,難以學會真正的愛與被愛。
愛是雙向的,也是平等的。父母的托舉,是日復一日的陪伴和付出,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經(jīng)歷。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將心比心的理解和溝通上的,感恩教育也應如此,不必非要刻意引導,更不應靠“作秀”、搞活動強行推廣。學校固然肩負著引導孩子學會感恩的教育責任,但這類作秀式的團建活動,如同擺拍的劣質短劇,又怎么可能把“感恩”的種子深深植入孩子內心?當感恩變成一場“下跪、磕頭和流淚”的表演,真心就成了廉價的道具,其教育意義也會大打折扣。
真正的感恩是發(fā)自內心的尊重,而不是表演出來的孝道,更不是通過制造愧疚感來強迫表達。學校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將感恩教育融入課程與校園生活中,搭建雙向的溝通平臺,避免單向的強硬灌輸。教育部門也要把此類活動的審核前置,不能總靠學生舉報,更不能任由教育探索“先斬后奏”。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教孩子學會體諒與擔當,而不是把父母“踩在腳下”。唯有讓教育回歸育人向善的本質,才能讓愛成為陪伴孩子一生的溫暖底色。
2025-10-14 10:19:17
2025-10-14 09:02:55
2025-10-13 19:43:36
2025-02-13 10:19:29
2025-01-03 09:12:18
2025-01-03 09:11:38
聊城新聞網(wǎng)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lián)合主辦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wǎng)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