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當趙燕決定接手北京五棵松體育館項目時,身邊不少人覺得 “冒險”—— 這是國內首個由民營企業(yè)投資、建設并運營的奧運場館,賽后運營更是公認的難題。但她心里早有盤算:“體育場館不該只是辦比賽的地方,得成為老百姓天天想來的‘快樂聚集地’。”
這個想法最終落地成了 “華熙 LIVE”。以五棵松體育館為核心,她硬生生造出一個融合體育、藝術、商業(yè)的 “城市生態(tài)體”:旁邊建了籃球公園,讓看球的人能親自上場;引入 Mao livehouse、嘻哈包袱鋪,看完演唱會能接著聽脫口秀;甚至把美術館搬進商圈,讓年輕人逛吃間隙就能與藝術 “撞個滿懷”。2022 年北京冬奧會期間,五棵松體育館憑借超前的 “6 小時冰籃轉換” 技術,既能辦籃球賽事,又能承接冰球比賽,成了 “雙奧場館” 的典范,趙燕說:“做事情得有遠見,現(xiàn)在多投入一點,未來才能接住更多可能。”
如果你在重慶華熙 LIVE 的街頭看到一位梳著雙馬尾、穿著民族風套裝的女士,正蹲在年輕人的藝術攤位前認真討價還價,那很可能就是華熙集團董事長趙燕。這位被稱作 “玻尿酸女王” 的企業(yè)家,在商業(yè)之外最上心的事,是如何讓藝術從美術館的玻璃展柜里走出來,變成普通人觸手可及的生活片段。
2024 年 3 月 19 日,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里人頭攢動。“G 世代:第 27 屆四川美術學院本科生年展” 在這里開幕,趙燕作為校外評審嘉賓,對本次年展的作品給予了高度肯定,同時為了支持和鼓勵青年學生藝術家創(chuàng)作,她不僅收藏了其中兩幅作品,還將選送別具一格的優(yōu)秀學生作品到北京參加今年的“買得起藝術周”。她在開幕式發(fā)言時表示,“希望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平臺,和優(yōu)秀的學校一起為他們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能夠真正講好中國故事,創(chuàng)作出真正能夠表達人性美好的、反映時代的偉大作品。”
這已經(jīng)不是趙燕第一次為青年藝術家 “搭臺子” 了。2008 年汶川地震后,她臨時擱置了北京時代美術館的裝修工程,把 26 位藝術家拉到還沒完工的場館里。沒有舒適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大家就鋪著行軍床,吃著盒飯,用 8 天時間共同畫成了 20 米長的《熱血五月?2008》。這幅畫后來拍了 3350 萬元,全部捐給了災區(qū)。“大家一起凝心聚力,傳遞善的閃光點。”源于此次公益活動,北京時代美術館就此創(chuàng)立,定位為公益美術館。
時代美術館開館后,趙燕給它定了個規(guī)矩:晚上 10 點才關門,因為開放時間最長,成了北京少有的 “深夜美術館”,(觀覽時間:10:00-22:00)。其貫徹著華熙LIVE的生態(tài)宗旨,聚焦年輕人新生態(tài)群體,鼓勵年輕人個性的自由表達,突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將藝術與生活融合,為觀眾帶來沉浸式個性體驗。為了嘗試探索時間與空間關系的藝術性,《WAVELENGTH:此時此刻》當代藝術展由北京時代美術館與WAVELENGTH團隊第四次攜手打造,特邀十八位國內外頂級藝術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北京時代美術館館長,華熙集團、華熙生物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趙燕創(chuàng)新深層次整合了集團旗下的內部資源,將手下的子品牌文化與藝術和科技進行了大膽的跨界結合。展覽從不講 “高深理論”,反而愛搞跨界 ——《WAVELENGTH:此時此刻》,把藝術與科技、時間與空間揉在一起,用裸眼 3D 效果展現(xiàn) “生命在破碎與重塑中生長”,來看展的年輕人拍著照說:“原來藝術離我們這么近。”
作品體現(xiàn)著物質在空間中的不同時間性質,分別為“過去將來時”“現(xiàn)在進行時”“一般現(xiàn)在時”和“將來進行時”4個“時態(tài)”區(qū)域。其表達的主題,內蘊的含義與北京時代美術館所堅守的理念十分契合:“我們一直在追求藝術的生命力,希望為公眾呈現(xiàn)不被條條框框所限制的,富有生命力、感染力,鮮活的藝術作品。”
“買得起藝術周” 是趙燕最得意的 “接地氣” 嘗試。五一期間,為推動藝術融入日常生活,讓年輕人近距離感受藝術魅力、提升審美素養(yǎng),華熙集團選址于年輕人聚集的華熙 LIVE,為大眾打造集健康、美麗與快樂于一體的體驗空間。作為華熙 LIVE 的自有 IP,“買得起藝術周” 致力于為青年藝術家提供更具場景化的作品展示平臺與推廣支持,助力他們以多元視角進行藝術表達。
這些年,趙燕的藝術版圖越擴越大。時代美術館里,科技與藝術碰撞出的《無界漂移》展覽,讓程序員和美術生坐在一起討論作品;重慶華熙 LIVE 的街頭,《向上看》裝置直指天空,成了年輕人緩解焦慮的 “心靈樹洞”。趙燕在發(fā)言中說:“藝術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我們致力于對青年藝術家的培養(yǎng),看重的也是你們與時代同頻的能力。”
她常對年輕人說:“別擔心作品太小眾,這個時代需要多元的聲音。” 重慶時代美術館與四川美術學院合作的《無界漂移》展覽,就把藝術生和理工科學生湊到一起,用科技手段呈現(xiàn)傳統(tǒng)藝術,2025 年新年賀詞里,她寫道:“變是常態(tài),但有些東西不能變 —— 對文化的敬畏,對青年的期待,對生活的熱愛。” 從美術館的燈光到年輕人的笑臉,趙燕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證明:商業(yè)可以有溫度,藝術可以很親民。就像她常說的:“我做的不是生意,是能讓人記住的‘生活’。”
【廣告】免責聲明:本內容為廣告,相關素材由廣告主提供,廣告主對本廣告內容的真實性負責。本網(wǎng)發(fā)布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廣告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聊城新聞網(wǎng) 2006-2025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lián)合主辦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7120240004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wǎng)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編號: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iufei@lcxw.cn